使用 Bitwarden 與自架後端 Vaultwarden 來管理密碼與 2FA Authenticator

在尋覓有哪些 self-hosted 專案好玩時,偶然發現了 1password、LastPass 的開源替代方案,甚至後端資料庫能自架,決定架來用用看。 使用 Bitwarden 來管理密碼 Bitwarden 是一款流行且功能強大的密碼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方法來存儲和管理所有密碼。作為一個開源產品,Bitwarden 允許用戶選擇自行托管其服務,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自己的服務器上運行 Bitwarden,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數據安全。 Bitwarden 的特點 安全性: Bitwarden 使用端到端加密,確保只有您可以訪問您的密碼。 跨平台支持: 支持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 和 iOS。 易於使用: 提供直觀的用戶界面和簡單的操作流程。 開源: 開源,增加了透明度和安全性。 Bitwarden 同時支援基於時間的一次性密碼,讓 TOTP 也能自動填入。也能透過 github.com/scito/extract_otp_secrets 來提取 Google Authenticator 內的 2FA 資訊,儲存進 Bitwarden 中。 Bitwarden 開源了 client 與 server,在 server 端的選擇有以下: 使用 Bitwarden 提供的官方服務,又分為免費跟付費,但這個選擇就跟 1p 沒太多區別。 自架 Bitwarden 提供的 open source server,由於是使用 C# 與 mssql,吃的記憶體著實太多。 自架 Bitwarden 相容的後端,我採用的是 rust 實做的 Vaultwarden,搭配 sqlite,記憶體使用量與官方的 C# 不是一個量級的。 Bitwarden 架構 bitwarden 的 local storage 都是儲存加密後的密碼資料,不會使用明碼儲存,故上傳到 server 上的也僅僅是加密後的密碼資料。...

2024-09-01 · 3 min · 505 words

使用內建的 rsync 備份 Truenas Scale 到 Proxmox Backup Server

前言 過去我會使用 backup script 配合 crontab 來定期的備份 nas 的資料,這次更換了 Proxmox Backup Server 的物理機後,多了一個硬碟的空間好讓我實驗 Truenas Scale 的備份機制。 差異 rsync 本身並沒有 server/client 的概念,只有 source 與 destination。 過去我會在備份主機上透過 samba 來 mount Nas 到資料夾內,檢查有沒有 mount 成功才在備份主機上使用 rsync。 而 Truenas Scale 提供的 Data Protection 功能中,內建了 Rsync Tasks 模組,透過預先建立好的 ssh credential 來呼叫備份主機進行 rsync。 同樣都是由備份主機來進行 rsync,主要是任務的執行呼叫是 Truenas Scale 本身還是備份主基本身。 在 Truenas Scale 上建立備份任務 建立 SSH Pair 首先到 Credentials -> Backup Credentials 的頁面 點擊 SSH Configurations 中的 Add...

2024-05-19 · 1 min · 174 words

透過 frp 與 GCP 打通家用 kubernetes cluster 的對外連線

概述 在家裡面架著一台 lab,使用 proxmox ve 作為 vm server 透過 qemu 虛擬化一台 ubuntu server vm 在這個 vm 上使用 k3s,啟動 kubernetes 的服務 在 kubernetes 內跑著眾多 dockerize 的 containers。 雖然我不是資深維運專家,但我知道這可能很搞笑。 會需要這麼麻煩還不是為了省一點點 GKE 的成本(即便可能沒省到),但在自家建一個 lab 環境而不用計算由時間計價的 infra 成本,還是挺省腦袋的。 過去僅是將 service 使用 nodePort 來讓家裡面的其他裝置可以連線,或是使用 wireguard 作為 VPN 來從遠端連線,就是沒有動力處理好 http service 與 TLS,趁這個假日剛好需要把 自架 vaultwarden 後端 給 expose 出來,便誕生了這篇。 在當前的雲端運算時代,許多開發者和 IT 專業人員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將位於不同網絡環境中的服務整合並暴露給公眾。特別是對於那些希望將家用網絡中的服務有效連接到公共雲端(如 GCP,AWS,Azure,OCI)的用戶來說,這一挑戰尤為突出。文內主要講述通過在 GCP VM 上部署 FRP(Fast Reverse Proxy)服務器,結合家中的 kubernetes cluster 上配置的 FRP 客戶端,來實現一個高效且安全的服務部署流程。 透過此方式,我們不僅可以利用 GCP VM 作為公共 IP 的代理,實現從互聯網到家庭網絡的無縫連接,還能藉助 kubernetes 的強大功能進行快速的服務部署和管理。同時,利用 ingress-nginx 作為 ingress 控制器和 cert-manager 進行 TLS 設定,我們能夠確保服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3-11-12 · 5 min · 923 words

使用 wireguard 與 aws 搭建虛擬內網

先前在「在 AWS 上使用 EC2 建立 FRP 玩玩內網穿透」一文中敘述了如何透過 AWS 實現虛擬穿透,也在內文中提到或許可以使用 wireguard 搭建內網,其原因也很簡單:每更新一個 port 都要重新設定 server side 實在是太麻煩了,拖更了進一年終於要開始寫 wireguard 的使用了。(AWS 免費也快到期了) 遇到了什麼問題 在使用 wireguard 來搭建 VPN 前,我是使用 zerotier 搭配 Mikrotik RB5009 所執行的 RouterOS 7.x 版本,讓外網可以連回家裡的網路環境 但 zerotier 的網路拓樸是存在他們官方伺服氣上,與其相信 zerotier,我想在 vps 上建立虛擬機,並只許特定 ip 登入,可能更加可靠(? 解決方法 於是我在 frp tunnel VM 上建立了 wireguard 節點,作為外網與內網溝通的橋樑。 wireguard 是一個高效的現代化 VPN,目標是比 IPsec 更快。在 2020 年時正式推出 1.0.0 版本。 wireguard 的拓樸實際上是 peer2peer,甚至可以達到 full mesh,但礙於錢錢不夠,單一個節點作為 server side 就足夠了。 server 使用 docker-compose 能快速部署 wireguard 服務,我們使用的是 wg-easy 簡單換掉一些參數:...

2023-10-01 · 2 min · 314 words

透過 WakaTime 幫助來紀錄自己做了哪些事,並製作獨特的 GitHub Profile

WakaTime 介紹 WakaTime 是一款紀錄自己生產力的工具,透過客戶端插件、集成工具紀錄「行徑」並發送到官方|非官方伺服器,可以分析花了多久時間在哪個專案、哪個程式語言、會議、code review。 記憶力不佳,過去常常無法想起某段時間做了哪些專案,甚至 daily standup 前忘記昨天做了什麼,發現了 wakatime 可以透過 vscode 插件、terminal 插件來查看自己在哪些時間變更了哪些專案、檔案,甚至可以紀錄下過得指令(僅 binary 的部份,不含參數不會洩漏資料)。 在使用 WakaTime 前,先到 WakaTime 官網上註冊並登入,取得最重要的 API Key(API Token): 安裝相應的客戶端插件。wakatime 支援的插件、編輯器包括但不限於: Visual Studio Code Vim Excel Terminal zsh bash fish iTerm2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安裝 vscode 插件,並跟著 Installation 輸入完 API Key 就可以開始寫點東西了。 查看報告 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可以回到官網查看 dashboard 查看自己上週、前兩週、前一個月每天花了(浪費)了多少時間,以前三十天的圖為例: 或是 YoY 的活動圖 以此 blog 的 repo 來作為舉例,可以查看某個 project 的細節 在該專案花了多少時間、什麼語言: 檔案、分支的時間分配: 費用 免費版本的功能已經十分完整了,完整費用方案在此。 透過學生帳號可以申請教育折扣,年度付費 Premium 方案的話一年只要 59 美元,就可以享有完整的 WakaTime 服務。 雖然付費方案的功能幾乎都可以透過免費版本就有的 API 來完成,但仍可以花點小錢支持團隊,或是開啟公司計畫。...

2023-08-03 · 2 min · 298 words

Logitech Media Server 遷移紀錄:從 Bare Metal 到 Docker 再到 Podman

2021 年公司開始實施 322 WFH,少了通勤的時間,在家的時間也多了,就想在上班時也能好好對待自己,雖然是木耳但始終會想知道,網路上說的獨立訊源減少雜訊是有多重要,亦或只是玄學?於是誕生了Raspberry pi 4 + piCorePlayer 7.0.0 折騰筆記這篇筆記,到現在這個部落格的累積曝光最高的也是因為這篇吧。 雖然說現在已經出到 8.2.0,但也已經是 2022 年六月的版本了,起初因為 raspberry pi 4b 便宜而使用 piCorePlayer,後來也因 raspberry pi 4b 漲價(漲幅超過 100%)進而不使用 piCorePlayer,不知道官方後來沒更新了是因為樹莓派太穩定,還是真的太貴了…。 從 Bare Metal 到 Docker 當時在學習 HomeLab,首先是從 portainer 開始玩,也因此誕生了 logitech media server 搭配 docker 實現雙機分離。後來也用著同樣的 image 將 lms 建在 k8s cluster 內,遇到的比較髒的問題是 nginx 的 port 用非正式的方式解決。 這時候其實已經不在乎 logitech media server 是否帶來更好的音質了,也沒有連動 NAS 的音樂,主要是使用 Youtube Plugin 播放 Youtube 上的內容(即便有訂閱 Youtube Premium)。以及使用 Podcast Plugin 收聽 podcast。 使用 docker 的好處不外乎一個字,省,於是我把 raspberry pi 4b 也給賣了。...

2023-02-24 · 2 min · 231 words

在 AWS 上使用 EC2 建立 FRP 玩玩內網穿透

前言 TL;DR 2022 年上旬熱衷於軟路由,在 Raspberry Pi 4b 上裝了 openWRT 來玩,使用 USB 網卡作為 LAN NIC,雖然使用上完全沒有問題,但透過 USB 始終有個芥蒂,「就不能多個 pci-e 來接網卡嗎」,於是衝動順勢買了 Mikrotik RB5009UG+S+IN。 RB5009G 為 arm64(ARMv8),系統為 RouterOS v7,透過 ZeroTier 插件可以實現內網穿透以及 VPN,一直以來可在外連回家裡做事,連 Jellyfin 使用起來都很順。 事出必有因,ZeroTier 的服務器在未知的地方,VPN 的設定也是在網頁上設定,即便不需要太過擔心,但若是 ZeroTier 被攻擊,那自己的內網也危險了。後來又遇到一次,在某處透過 Windows rdp 連回家開 VScode 做事,但敲鍵盤會有一到兩秒的延遲,加劇了需要替換掉 ZeroTier 的想法。 frp 是一個由 golang 寫出來的 reverse proxy…,其他的到 github 看比較清楚 XD。 這篇文章主要是透過 frp 建立內網穿透,雖然大部分都在建立 AWS EC2 instance,frp 的建立實在是非常簡單,VPN (maybe WireGuard?)的實現會另外再寫一篇。 事前準備 一個 AWS 帳號 一台 linux 主機作為 frp client 建立 Amazon EC2 建立執行個體 建立好帳號後,進入 AWS console,點擊 EC2。 點擊啟動執行個體 取名為 frp-tunnel 選用自己習慣的 linux distro,這邊我習慣使用 ubuntu,故選 ubuntu 22....

2022-11-19 · 3 min · 457 words

logitech media server 搭配 docker 實現雙機分離

前言 雖然官方 releases 頁面似乎還沒發布,不過前一陣子把 piCorePlayer 升級到 8.1.0,看起來似乎還是 unstable,懶得倒版回去 8.0.0,趁這個機會把一直想玩的雙機留兜起來。 雙機顧名思義為 client 與 server 分開在兩台機器上,piCorePlayer 的 client 為 Squeezelite,server 則為 Logitech Media Server,事實上在 windows 上也有 client Squeezelite-X可以玩,預期中的最終成品將會是「三機流」吧 XD LMS 解決方案 採用 lms community 的 docker image lmscommunity/logitechmediaserver 作為這次 server 端的 service。 安裝流程 此篇文章使用 portainer 作為 GUI 方便演示,若熟悉 docker 與 k8s 的可以自行下指令安裝。 首先我把我的音樂都存放在 NAS 上,先將 music 資料夾給共享出來 接著到 portainer 中建立三個 volume a. lms-music 輸入在 NAS 分享出來的目錄與使用者、密碼,建立一個 cifs mounted volume b. lms-config c. lms-playlist 接著到 stack 中,複製貼上官方的 docker-compose,若 portainer 已經佔用了 port 9000,則需要更改暴露的 port port:port/tcp 並追加環境變數 HTTP_PORT=port,我最終的 stack 設定為: lms: image: lmscommunity/logitechmediaserver volumes: - lms-config:/config:rw - lms-music:/music:ro - lms-playlist:/playlist:rw - /etc/localtime:/etc/localtime:ro - /etc/timezone:/etc/timezone:ro ports: - 9002:9002/tcp - 9090:9090/tcp - 3483:3483/tcp - 3483:3483/udp environment: - HTTP_PORT=9002 restart: always 點下 Deploy the stack 後就完成了 可以到 container 下看是否已經啟動完成了,並稍微記一下 container 的 hash,在稍後 windows 的設定中會出現。 piCorePlayer 設定 進入到 piCorePlayer web 中的 Squeezelite Settings 設定頁面,並在 LMS IP 中輸入 portainer 的 ip 位置後點擊 Save,大功告成。 接著到 portainer_id:9002 中就可以看到 lms 的畫面了 Squeezelite-X 設定 windows 中的 Squeezelite 設定更為簡單,到 Microsoft Store 取得並安裝 Squeezelite-X後打開,整個 logitech media service 似乎已經整合好 service discovery 了,直接在設定頁中的 Host 中看到剛剛起好的 docker container name 結語 lms 社群看起來還是有很多人在維護,設定起來十分簡單,數位流追求的就是方便...

2021-12-04 · 1 min · 199 words

Prometheus 學習筆記 - 基本架構與資料結構

Prometheus Overview 架構 Exporter: 要被採集的目標 job 中曝露 metrics 的組件,負責轉換資訊成 prometheus 可解讀的格式。由於某些早於 prometheus 的 service 因為某些原因,不想主動在服務中曝露 metrics,故可以用一些額外的 exporter 將這些 service 中的 metrics 轉成 prometheus 格式,並曝露埠。 node exporter mysql exporter Push Gateway: 由於有些任務時間太短,可能不到 prometheus pull 的週期,可讓這些 jobs 主動把 metrics push 到這個 push gateway,好讓 premetheus server 可以 pull。 Prometheus Server Retrieval(retrieval system): 主要負責 pull 指定的 target # /etc/prometheus/prometheus.yml scrape_configs: - job_name: "prometheus"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localhost:9090"] - job_name: "node_exporter"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localhost:9100"] TSDB: 時間序列資料庫,存放 pull 到的 metrics HTTP Server: 為 PromeQL 查詢提供接口 Service Discovery: kubernetes: 自動發現 k8s 中 pod 增加減少以及 probe 異動等等 file_sd: 通過 config 實現服務的自動發現 Alert Manager: 當 prometheus server 發現某某某 job 已經達到設定好的通知閾值進行通知的 service。 PromeQL: 無論是自帶 web UI 或是串接 Grafana,都是通過 http 進行 PromeQL 查詢後做視覺化處理 TSDB 中的時間序列資料。 資料結構 下面範例中會有更詳細說明...

2021-09-18 · 3 min · 638 words

Raspberry pi 4 + piCorePlayer 7.0.0 折騰筆記

前言 鑒於想要剛好逛到 Raspberry pi 4 出了(2019),剛好手邊又有兩顆閒置的喇叭,於是產生了做一套網路串流音樂撥放器。用到的硬體如下: Raspberry pi 4b 4G ver 1.2 樹莓派的部分選用 4G 版本,由於 4G 跟 8G 版本差價有點大,僅作為多媒體撥放器,應該不需要那麼大量的記憶體,故降梯成本僅選用 4G 版本。 至於 1.2 版本差在哪裡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主要修正了 type-C 供電問題。 Argon ONE m.2 由於 pi 4b 的 cpu 較 3b+ 升級很多,同時發熱量也提升了,故得選用一個同時具有散熱、美觀、擴充的外殼,剛好手邊有汰換下來的 m.2 SATA SSD,於是選擇了 Argon ONE m.2。 直流電源供應器 儘管線性電源如 Keces P3 或便宜一點 ifi iPower X 或是老虎魚都是很好的穩定 5V 直流電源供應器,但由於使用樹莓派就是不想花大錢,用比系統本身還高價如此多的周邊,似乎有點本末倒置,魚是只用了手機的 type-C 5V/3A 變壓器作為電源供應器。 硬體安裝 硬體安裝部分不在這次探討範圍,由於每個人使用的外殼均不相同,文章中就假設是裸機設定。 系統選擇 由於是第一次接觸 Raspberry pi as audio player,一開始是看到 Volumio 與 Moode 等等,也實際安裝了一次 Volumio,但由於慧根不夠(X),或是不知道撞到了什麼,只要不小心設定錯音訊,便會導致系統無法撥音樂,也懶得 debug 了,於是想說乾脆來挑戰看看 piCorePlayer。...

2021-05-02 · 4 min · 799 words